法雷奥携前沿技术亮相2025上海国际车展描绘未来出行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4-25 10:37   内容来源:盖世汽车   阅读量:15629   

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法雷奥重申其愿景是成为客户在市场转型中的坚实盟友,针对中国市场在全球电动化与智能出行领域的领先发展提供前沿的解决方案。

2025年4月23日,中国上海——作为全球车企及出行科技企业的合作伙伴,法雷奥携众多创新解决方案于4月23日至5月2日亮相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描绘未来出行的新图景。

四大战略领域的创新突破

智能电动化: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续航提升、舒适度优化与能耗降低,同时减少碳足迹。本届车展重点展示:

○超紧凑型车载电源与直流-直流转换器集成模块

○Predict4Range,可将新能源车续航里程最高提升24%的软件解决方案

○中国首发的Ineez?无线充电技术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与用户体验:依托新一代传感器、嵌入式智能算法与先进软件,加速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升级驾驶辅助与座舱体验,其亮点有:

○全球首发的激光雷达自清洁系统

○第三代法雷奥SCALA? 3高精度激光雷达

○Valeo Racer:面向中国公众首次展示的扩展现实游戏座舱

智能照明与风格化设计:法雷奥正重新定义汽车照明技术,将其从单纯的功能性配置升级为融合安全守护、品牌个性与情感共鸣的智能载体。通过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与美学设计,法雷奥的解决方案不仅优化驾乘体验,更为中国市场的品牌差异化竞争注入新动能。核心产品矩阵包括:

○领克Z10 amp; 极氪7X搭载的前照明系统

○奥迪A6 e-tron采用的OLED 2.0尾灯模组

○领克Z20内饰动态氛围灯

○传感器集成与车载多屏互动投影技术

法雷奥致力于通过循环经济、生态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可持续出行发展。集团推出再制造服务及创新环保产品:Valeo Canopy?。

法雷奥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 Périllat表示:quot;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与创新力的汽车市场,在电动化、高级驾驶辅助、信息互联及智能照明等领域引领全球趋势。我们很荣幸能与传统车企及新势力伙伴共同推动行业变革。中国市场对创新和速度的要求,激励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更安全、可持续的出行解决方案。quot;

法雷奥中国总裁周松表示:quot;多年来,法雷奥的技术始终是客户实现差异化竞争的核心驱动力之一。通过在中国的本地化研发与制造能力升级,我们的创新成果正重新定义行业标准,许多首创技术在中国落地并快速推广至全球市场。未来,法雷奥将继续以创新、速度以及高性价比为客户及市场提供超高价值的产品与服务。quot;

法雷奥,中国汽车生态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正重塑未来出行新格局:预计2025年电动汽车销量将首次超越燃油车。在此背景下,深耕中国市场的法雷奥已成为产业转型的关键参与者。

法雷奥自1994年进入中国,如今拥有27个生产基地、13个研发中心,18,000余名员工,与行业领军企业及新势力车企建立了坚实的合作关系。2024年,法雷奥在华业务订单超过60%来自中国主机厂客户,中国市场也以17%的销售份额成为集团全球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

法雷奥是客户在市场转型中的坚实盟友,也是客户在竞争中实现差异化的强大后盾。在中国,法雷奥坚持最先进的精益制造标准,深圳有法雷奥全球首家“灯塔工厂”,武汉有法雷奥最先进的车灯工厂,上海法雷奥智能系统新工厂即将亮相。同时,法雷奥坚持深耕中国本土研发,以其在电动化、高级驾驶辅助、全域智能照明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助力客户实现差异化竞争。

本届上海车展,法雷奥带来了多项中国首发及全球首发技术,再次展示了法雷奥在汽车产业变革中的战略角色,也为移动出行行业的未来带来了更多期待。

关于法雷奥集团

法雷奥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移动出行领域高科技公司,也是全球所有汽车制造商以及移动出行参与者的合作伙伴。法雷奥致力于通过不断创新使移动出行更环保、更安全、更智能。法雷奥在电动化、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重塑舱内体验和全域智能照明领域享有技术和行业领先地位。这四个领域对于移动出行的转型至关重要,并将在未来几年推动集团的增长。2024,法雷奥集团销售额215亿欧元,全球员工106,100人,覆盖28个国家/地区,设有155个工厂、64个研发中心及19个分销平台。

关于法雷奥中国

自1994年进入中国以来,法雷奥一直恪守“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原则,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技术。如今,就销售额、员工人数及研发人员而言,法雷奥中国已成为法雷奥集团最大的单一国家。2024年,法雷奥中国整体销售额达到 286亿人民币。法雷奥在中国拥有 27 家工厂,13 个研发中心和超 18,000 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超4,500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法雷奥现已成为中国主机厂和汽车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合作伙伴,法雷奥中国业务订单超过60%来自中国主机厂客户,包括传统汽车企业和新势力造车企业。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热门图文